为贯彻落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针,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升我校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我校将组织研究生参加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
一、赛事简介
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2024年新设主题赛事,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创办于2013年,经过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参与为支撑”的运行模式和特点,不仅成为了研究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了研究生培养单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营造研究生创新氛围、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目前已成为被各级政府认可,在研究生群体中有强大号召力、在业界和社会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二、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主办单位: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组委会秘书处单位:
山东大学
承办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三、赛题信息
赛题1:AI赋能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尤其是2025年1月国产人工智能(AI)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免费上线以后,人工智能(AI)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活动,也不得不回应人工智能(AI)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赛题要求:本赛题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利用AI赋能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通过数字文化、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三种形式参赛,将文学与科技相结合,开启数字人文的新篇章。
赛题2: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实意义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历史记忆,串联起南北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脉络。从春秋时期邗沟开凿,到隋唐时期贯通南北,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持续疏浚,它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更是不同地域文明交融互鉴的纽带,孕育出璀璨的运河文化,如漕运制度、民俗艺术、商贸传统等。在当代,大运河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其从“历史动脉”转变为“生态廊道”与“文化名片”。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代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赛题要求:本赛题不限作品形式,可围绕“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代意义”,结合“两创”理念,深入研究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活化路径。可聚焦历史文献解读、非遗传承创新、文旅IP开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等方向,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创意设计等形式,提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成果,展现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赛题3:德与力——中国式英雄再创造
我们的文化崇尚什么样的英雄,现实当中就会大概率地涌现怎样的英雄。中国式英雄既有“力”也有“德”。“力”的获取与施展离不开七情六欲的鼓荡,但强“力”所实现的若只是一己私情、私欲,当事人就注定不会成为人们传唱不辍的英雄(反而沦为奸雄、大恶人之流)。英雄的爱欲情仇及强劲力量大体上都汇入了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事情,既包括为正当的集体事业而奋斗,也包括以其真诚的个性追求为人们开拓了日常生活的新维度、新形态。英雄因而又是公认的有“德”之人,是持之以恒的自拔者、更新者、担当者。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这是一个需要新英雄,也一定能产生新英雄的时代。围绕“德与力”的张力共存,结合当今的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与英雄叙事进行再创造,有助于优化新英雄的涌现土壤,鼓舞新时代中华儿女续写中国式英雄新篇章。
赛题要求:本赛题不限作品形式,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选取某一或某些中华传统英雄形象与英雄叙事,使用数字文化、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绘画摄影、舞蹈音乐、非遗手造、文旅融合等有感染力的呈现方式,诠释英雄人物谋求力量、涉入困局、争取胜利过程中的“德与力”“义与利”“欲与理”“法与情”“公与私”“爱与恨”等张力,深挖、活化、升华中华传统英雄基因。
赛题4:舞蹈专项赛题题目:文脉焕新·创想未来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民族自信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石。为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号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深度融合,赛题旨在通过舞蹈艺术语言,传承文化基因,探索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无限可能。
赛题要求:题目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通过舞蹈创作、表演、教学展示等形式参赛,通过舞蹈艺术语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赛题5:开放赛题
凡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遵循,涉及“文化中国”主题,尤其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各类文化文艺作品(含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数字文化、非遗手造、文旅融合、舞蹈音乐或其他作品)均可报名参赛。
作品要求
(一)赛题1、2、3、5
1.参赛作品提交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附件。需将参赛作品(文档、图片、视频、动画、带语音讲解的PPT等)打包压缩,压缩包命名规则:赛题-团队名称-作品名称。
2.PPT是校赛评审的主要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创作背景、设计理念、创新创意、效果演示等内容,PPT必须提前录制语音讲解,并可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播放时间不超过5分钟。
3.评审中需要保密的信息不得在作品视频和附件中体现,参赛作品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指导教师信息、学校信息及其他赛事标识等。
(二)赛题4(舞蹈专项赛题)
1.专业赛道
(1)本届舞蹈专业赛道分为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教育三个组别。参赛作品为舞蹈作品(课程展示)视频和附件,附件包括三张彩色作品剧照、作品简介(不超过100字)。
(2)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每个作品时间不超过7分钟,群舞作品时间不超过8分钟,小舞剧时间不超过30分钟(入围决赛的小舞剧需根据现场活动要求调整作品时长),课程展示时间不超过15分钟。
(3)舞蹈专业创作组参赛作品须为2024年11月以后的未公开发表的原创作品。
(4)评审中需要保密的信息不得在作品视频和附件中体现,作品视频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指导教师信息、学校信息及其他赛事标识等。
2.非专业赛道
(1)本届舞蹈非专业赛道分为舞蹈创作、舞蹈表演两个组别。参赛作品为舞蹈作品(课程展示)视频和附件,附件包括三张彩色作品剧照、作品简介(不超过100字)。
(2)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每个作品时间不超过5分钟,群舞作品时间不超过7分钟。
(3)非专业赛道创作组参赛作品均须为未公开发表的首演作品。
(4)评审中需要保密的信息不得在作品视频和附件中体现,作品视频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指导教师信息、学校信息及其他赛事标识等。
四、参赛规则
1.参赛资格
参赛对象为我校在读研究生和将于2025年9月入学的研究生及在读留学研究生。
舞蹈专项赛题专业赛道参赛对象需为舞蹈专业领域研究生。
2.组队方式
以参赛队为基本报名单位,每个参赛队由1-5名学生组成,设置队长1名。每个参赛队可选指导教师1-2名(舞蹈专项赛题参赛作品编导人数不超过3人,课程展示主讲学生不超过2人,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演员(配合课程展示的学生)人数视作品情况而定。
3.作品要求
参赛以作品为单元,同一队伍可同时参与多个赛题,同一赛题提交作品数不超过2个,同一作品不得重复参与不同赛题。参赛作品须紧扣大赛主题及赛题要求,必须为原创新作品,不得用已公开发表或在其他赛事获奖的作品参赛。
4.知识产权与作品产权
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者所有。大赛组委会有权将参赛团队提交的参赛作品、作品相关、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品、相关出版物,有权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演(含巡演)等活动项目。
5.组织声明
专家委员会享有对赛题的最终解释权,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六、大赛赛程
(一)初赛
参赛学生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参赛作品。评审专家组将分赛题和组别分别对参赛作品进行在线评审,并最终确定进入决赛的作品。如有需要,评审专家可要求参赛队员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视频、语音远程答辩,以求对参赛队和参赛作品充分了解,做出合理的评审决定(具体评审标准详见附件)。大赛决赛入围名单在大赛官网公布。
(二)决赛
决赛为现场展示。进入决赛的参赛选手将到决赛现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并且回答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的提问。大赛专家委员会将现场对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评比和打分。
非舞蹈赛道参赛作品提交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8日
舞蹈赛道参赛作品提交截止时间为2025年8月23日
注:具体时间根据大赛的实际情况可能进行调整,请及时关注大赛官网通知。
同一作品不得兼报两个组别。
请参赛团队负责人登录大赛官网进行注册报名;参赛资格由校竞赛组委会审核。
文化中国竞赛官网:
https://cpipc.acge.org.cn/cw/hp/2c9080178e896671018e97ce7525018b
校内竞赛工作小组联系人:崔老师 QQ:444577765
QQ群:1050204116 进群后请备注姓名+学院